地埋式一體式污水處理設備
發表時間:2019-12-23
地埋式一體式污水處理設備
設計污水處理水量,經業主提供的資料,污水匯總流量為100T/D。
本方案設計范圍從一體化進水口至一體化出水口止。包括一體化設計工藝、構(建)筑物、設備、管線、電氣、儀表及自動控制設計。設備工程施工進場條件為“三通一平”(施工道路通、施工用電通、施工用水通,施工場地已平整),業主提供施工系統設備運行所需的一次性電源、水源,動力線接至系統總電控柜。


選擇思路和方案
根據現有的水質水量,目前對于污水處理工藝:
1、物化處理
物化法常作為一種預處理的方法應用于污水處理,預處理的目的是通過回收廢水中的有用成分,或對一些難生物降解物進行處理,從而達到去除有機物,提高生化性,降低生化處理負荷,提高處理效率。一般常用的物化法有絮凝沉淀(氣?。?、吸附法等。
1)絮凝沉淀
廢水中含有膠體、酯類及懸浮物,使廢水呈高分散系膠體溶液,這種膠體一般較穩定,治理這類廢水首先要破壞其膠體狀態?;瘜W絮凝法正是通過藥劑的物理化學作用,破壞廢水膠體,使分散狀態有機物脫穩、凝聚,形成聚集狀態粗顆粒物質從水中分離而出。
在廢水處理研究中,絮凝沉淀法因其可有效降低廢水濁度和色度,能去除多種高分子有機物而被廣泛采用。近年來,絮凝劑開發從傳統無機絮凝劑發展到無機高分子,有機高分子絮凝劑,目前正在進一步探討微生物絮凝劑。
2)吸附法
吸附劑的種類很多,有活性炭、大孔樹脂、活性白土、硅藻土等。在有機廢水中常用的吸附劑有活性炭和大孔樹脂。雖然活性炭具有較高的吸附性,但由于再生困難、費用高而在國內較少使用。
3、地埋式一體式污水處理設備生物處理技術
生物處理技術是一般有機廢水處理系統中最重要的過程之一,是利用微生物,主要是細菌的代謝作用,氧化、分解、吸附廢水中可溶性的有機物及部分不溶性有機物,并使其轉化為無害的穩定物質從而使水得到凈化的技術。在現代的生物技術處理過程中,主要有好氧生物氧化、兼氧生物降解及厭氧消化降解這三類,生物處理技術由于經濟可行、無二次污染等特點,已越來越引起重視。
長期以來好氧生物處理技術,尤其是活性污泥法一直是我國污水處理的主體工藝,它具有處理效率高、出水水質好的特點,但它也存在能耗高、運行費用大、剩余污泥產量多等缺點。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因其具有能耗低、污泥產量少的特點,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是環境工程與能源工程中的一項重要技術,是有機廢水強有力的處理方法之一。雖然厭氧處理有一些優點,但是厭氧出水很難直接達到排放標準,一般用于高濃度有機污水的前段生物處理,因此后段生物處理仍然必須通過好氧處理才能達到排放標準。
地埋式一體式污水處理設備處理工藝選擇
綜合上述處理介紹,對于生活污水處理工藝優先選擇生物處理技術為主要處理工藝,主要原因是生物處理工藝運行費用省,處理效果好。
MBR一體化裝置優勢
濰坊中僑的MBR是一款智能化裝備,本設備為我司自主研發設備,擁有自主知識產權。(專利號:ZL201521138591.5)
150噸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設計方案設計中優點如下:
技術先進
1 模塊設計:采用獨特的外觀及高度集成模塊化設計,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缺氧池、膜池及控制室分開設計和安裝,便于運輸。
2 新型技術:集成新型膜技術及生物模擬技術,脫氮除磷效果好、剩余污泥量少,處理流程短,無需沉淀、砂濾環節;
3 智能控制:采用智能監控技術,可實現全自動操作,運行穩定、操作直觀簡便;
使用省心
4 減少投資:小型分散就地處理方式替代集中式污水處理,無需大規模開挖鋪設管道和建設構筑物,投資成本低;
5 建設快捷:占地面積僅有傳統再生處理工藝的30-50%,基建工程量少,只需建設設備基礎,接管處理即可再生回用,省工省時省地;
6 低運行費:直接運行成本低,高性能超濾膜組件,使用壽命更長。
地埋式一體式污水處理設備優勢
優質出水:出水水質穩定,污染物指標完全優于《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》(GB18918-2002)一級A標準,并且主要排放指標優于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》(GB/T 18920-2002)標準;
節能環保:低運行費用,運行過程無噪音、無異味、剩余有機污泥量少。
工藝流程說明
經過收集的生活污水流經手動格柵,將較大的懸浮物去除后,進入調節池,在調節池內調節水質、水量。緩解水量水質對后續工藝的沖擊。
調節池中的污水經過潛水泵提升至MBR裝備,突出優點是利用MBR膜生物反應技術有利于不同微生物菌群的繁殖生長,因此脫氮除磷效果非常好。膜生物反應器處理后的水經抽吸泵抽吸后達標直接排放。